证券时报记者 刘宝兴
9月22日晚,宝钢股份(600019)和武钢股份(600005)的合并方案正式出炉。宝钢股份拟换股吸收合并武汉股份,合并后上市公司的股份总数达221.19亿股,并将成为全球钢铁上市公司中的巨无霸。
两大上市钢企的合并,是各自的控股股东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实现联合重组的重要环节。22日当天,国务院国资委下发通知,同意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宝钢集团将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武钢集团整体无偿划入,成为宝武钢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业内预计,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合并成立的宝武集团,产量规模将超过河北钢铁,仅次于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位列全球第二。
需说明的是,中国钢铁业出现过多次兼并重组的浪潮,也发生了多起“整而不合”的案例。多位钢铁业观察人士指出,这次的兼并重组和过去有所不同,宝钢与武钢产品结构相似,宝钢有更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更强的行业竞争力,若后期能妥善解决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理等难题,释放整合效应,这个案例可能给钢铁业的兼并重组带来示范效果。
将成全球第二大钢企
根据合并方案,宝钢股份拟向武钢股份全体换股股东发行56.52亿股股票。其中,宝钢股份的换股价格确定为4.6元/股,武钢股份的换股价格确定为2.58元/股,由此,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的换股比例为1:0.56,即每1股武钢股份的股份可以换取0.56股宝钢股份的股份。
合并完成后,合并后上市公司的股份总数为221.19亿股。据测算,合并后上市公司截至今年6月30日的总资产达3620.85亿元,总负债为2089.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7.7%。
方案显示,强强联合后,合并后上市公司将在全球上市钢铁企业中粗钢产量排名第三、全球汽车板产能排名第三、全球取向硅钢产能排名第一。就集团层面而言,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重组后,将成为全球粗钢产量第二的大型钢铁集团。
“这次重组不一样”
中国钢铁业过往的兼并重组案例显示,钢企合并后产量、资产规模的大幅增长,不一定会带来整合效应。例如,武钢集团曾和柳钢集团合作成立广西钢铁集团,但到了2015年,广西省国资委退出,柳钢与武钢的重组宣告失败;另外,鞍钢并购攀钢,济钢重组莱钢等案例,也被业内评为“整而不和”。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武钢和宝钢的重组,和过往案例不太一样。
中国联合钢铁网总编胡艳萍指出,宝钢和武钢从集团层面而言,产品结构比较接近,都是以冷轧、热轧、硅钢等板材品种为主,“合并后我觉得可以形成强强联合效应,有利于相互之间减少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也指出,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均以板材为主,并且宝钢主打冷轧系列,武钢则是冷系与热系相当。由于产品品种结构相近,市场竞争在所难免,此前,二者在硅钢和冷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合并后,部分品种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其中硅钢、冷轧汽车板和冷轧家电用钢的整合效应将更明显。”
资料显示,目前宝钢股份的生产主要集中于上海宝山、梅钢公司和湛江钢铁三大生产基地。而武钢股份去年底粗钢设计产能达1854万吨,其产品以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结构用钢、精品长材四大产品为重点,产品共计7大类、500多个品种。
邱跃成还指出,尽管上一轮钢铁业兼并重组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但基于整个宏观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而中央致力于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再加上宝钢具有更好的产品专注力、更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更强的行业竞争力,两者合并后,若能真正贯彻宝钢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全面执行,二者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1+1>2的效应。
2015年3月份,工信部就《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组织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
“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中前十家企业占比为39.4%,2014年下降至36.6%,2015年则进一步下降至34.2%。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钢铁业集中度近年持续下降,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成为行业以及国家层面担忧的难题,而此次重组体现了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去产能的决心和意志。
周靖宇/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