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武钢的合并将为新一轮的兼并重组作出示范,因此也引起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华东某钢企上市公司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几个月一直很关注宝钢武钢的合并,特别是最后的重组方案会怎么制定,这直接关系到未来行业的兼并重组到底怎么走。
9月19日,迟京东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经济每月谈”上透露,国务院近期发布了主要针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46号文件——《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宝钢武钢重组正是落实此份文件的一项重要举措,下一步的钢企重组将是鞍本钢铁重组的实质性推进。
据了解,上述《指导意见》设定的总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例如无缝钢管、不锈钢等专业化钢铁集团。
围绕这一目标,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从现在至2025年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18年,将以去产能为主,该出清的出清,并对下一步的兼并重组作出示范,例如目前宝钢武钢的兼并重组;第二步是2018年—2020年,完善兼并重组的政策;第三步是2020年—2025年,大规模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
国内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一直为业内所诟病。据统计,2014年我国钢铁行业CR4和CR8分别为19.46%和32.37%,远低于全球其他钢铁大国的产业集中度水平,如韩国、日本、俄罗斯三个国家的CR4分别为90.91%、83.44%和82.43%。产能集中度低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等。对此,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实际上,早在2007年到2011年间,国内钢铁行业便掀起了一轮兼并重组的浪潮。宝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韶钢,并在广东湛江兴建钢铁基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武钢则重组了鄂钢、昆钢、柳钢,并于广西防城港兴建防城港钢铁基地;首钢则重组了水钢、长钢、通钢,鞍钢也与攀钢进行了重组。与此同时,通过并购而形成的区域性钢铁集团也开始密集涌现,短短几年间,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渤海钢铁集团等先后成立。但是,这一轮兼并重组浪潮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很多以失败告终。
以宝钢收购的*ST韶钢为例,2011年和2012年,公司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分别亏损11.38亿元和19.52亿元;2013年,公司艰难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亿元,公司股票得以成功“摘帽”。然而好景不长,在2014年与2015年再度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股票再次被“戴帽”。同时,公司于2016年8月31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尽管其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上涨74%,但依旧亏损2.29亿元。
对于宝钢与武钢的此次合并是否会重蹈覆辙,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此次合并与以往不同,一方面,宝钢和武钢都是国资委直属的央企,权属关系比较明确,而以前宝钢和武钢兼并的很多都是地方国资委直属的国企,兼并重组后仍然有地方国资委的影子,这给后期的整合造成难度;另一方面,宝钢是以换股吸收的方式合并武钢,整合比较彻底,而以前宝钢对韶钢、八一钢铁的兼并重组都是保留了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更大程度上是母公司跟子公司的关系。所以,这次合并成功的概率很大,给整个行业的示范作用也很明显。
王国清进一步指出,新一轮的兼并重组要顺利推进下去,一定要遵循几个原则,“从过往的经验教训来看,跨区域、跨所有制、跨主体的兼并重组肯定存在着体制方面的障碍,而同一区域的、同一所有制、同一主体的兼并重组推进的阻力肯定要小一些,比如,同属民企的建龙集团兼并重组海鑫钢铁的效果就很好,而国企山钢集团兼并重组民企日照钢铁的效果就不好。同时,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另一方面要尊重企业的主观意愿,不能‘拉郎配’,比如当年鞍钢与本钢的整合就一直‘整而不合’。”
同时,李新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宝钢武钢的合并还要放到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去考量。“武钢和宝钢重组,是基于钢铁去产能的考虑。”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6月26日在天津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称,“眼前对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面对产能过剩,去产能的问题。国务院决定先从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入手。”
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曾公开表示,如今中国钢铁业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即将展开的新一轮重组是市场化的减量重组,预计新一轮并购重组以后,中国钢铁业应该也会出现像安赛乐米塔尔这样的亿吨级规模的航母企业。通过重组出清“僵尸企业”,在规模上实现“1+1<2”,但在竞争力上实现“1+1>2”。
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达到去产能的效果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鞍钢集团董事长唐复平在谈及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时便指出,若“去产能”后产业集中度仍然低下,即使“去产能”的效果阶段性显现,一旦行业复苏,产能仍然会迅速大规模无控制释放,则新一轮的产能竞争又将重新开始,产能过剩问题可能还会再次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