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回望中国中冶的历史,是一幅伴随中国钢铁工业成长发展的生动画卷。
以建设鞍钢为起点,中国中冶(下文简称中冶)直接参与了国内几乎全部钢铁企业的建设工作,包括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为冶金而生,成为中冶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中冶在国内冶金市场份额达到90%,国际冶金市场份额达到60%。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中冶正在快速开辟新的战场,积极拓展非冶金领域业务,并且在房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业绩卓著。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过程中,中冶就曾创下五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另外,城市综合管廊、主题公园、环保产业等也已成为中冶新的名片。
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和自我革新,中国中冶确立了“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正如中国中冶总裁张孟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中国中冶接下来在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着力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国际竞争力。
中国钢铁黄金期护航者
新中国初期一穷二白,举国上下百业待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最早一批冶建工人耗时仅一年多就完成了鞍钢三大工程建设,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项奇迹,也奠定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这是中冶人光荣之路的起点。”当向证券时报采访团回忆起这段历史时,张孟星不无自豪,“中冶是为冶金而生、伴随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企业。”
1949年时,中国钢产量仅15.8万吨,占全球比重不到0.1%;如今,中国的钢铁产量已达到8.3亿吨,占世界钢产量一半以上,钢材种类也发展到数万种。“正因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才为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这的的确确是了不起的成就。”站在冶金人的视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黄金期,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的8年时间,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宝钢开工建设为标志,拉开了中国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发展序幕。“中冶有幸参与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两个黄金期的整个进程。”张孟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除了上述几大钢铁企业,中冶还积极投入到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中,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中冶在国内冶金市场份额达到90%,国际冶金市场份额也达到60%;按照中国中冶的规划目标,下一步要在冶金工程的8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达到世界一流标准,力争用3年时间把全球冶建市场份额从60%提升至80%。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冶将主要依靠两大法宝,一是技术,二是队伍。
采访过程中,张孟星还谈到一件趣事:西马克是在国际钢铁行业有巨大影响力的冶金全产业链集团,也是中国中冶在国际市场上的老对手。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西马克不断地跟中冶接触,希望改变与中冶的竞争关系,转为合作伙伴。“西马克在分析全球市场竞争情况时,发觉中国中冶对它的威胁是最大的,并且这种威胁会越来越大;因此,它希望两家能由竞争者变为合作者。过去,西马克始终是高高在上的,要是放回前些年,是不可能主动提出跟我们合作的。”张孟星说。从这个转变上,中冶在全球冶金市场的竞争力可见一斑。
“冶金是我们的老本行,没有冶金就没有中冶,所以我们才会说,中国中冶是为冶金而生的一个企业。”张孟星在与采访团交流时,反复表示,“冶金这一初心不能忘掉”,中国中冶也会发展其他多元业务,但前提是一定要把传统主业做好做强做精。
紧跟时代的二次创业者
冶金行业的发展有高峰也有低谷,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伴随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冶金行业上下游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调整与大变革。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中冶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凭借在冶金建设工程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将触角延伸至非钢领域,并确立了要做“基本建设主力军”及“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战略定位,力争将其培养为新的增长点。按照中国中冶的战略规划,要把“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有活力的地区作为主战场,在房建、中高端地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以产融结合的张力,加大市场突破力,提高市场影响力,实现规模与效益并举、贡献第一的目标。特别是在房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中冶确立了“大环境、大客户、大项目”的市场策略,并将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力度实现核心战略区域的做熟做透,以市场订单的大突破,实现规模的大提升、大飞跃,始终做公司利润增长的重要基础和第一保障。“中冶的业务已经由钢铁这一点转向了面,涉及市政交通、大型场馆等公共工程以及房屋建筑,成为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以工程为主的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基本建设主力军’的战略定位。”张孟星说。
实际上,中国中冶在非钢建设领域,也有光荣的传统,中冶曾依托在冶金领域的比较优势从封闭型的钢铁厂建设迈入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大潮,首创了五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在新兴产业方面,中国中冶同样倾注了大量资源,开拓了地下综合管廊、特色主题公园、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水环境治理、康养等新业务,通过在非冶金工程领域持续发力,确立了新的竞争优势,成功完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
当然,对于在冶金行业积累深厚的中冶而言,一方面受到周期影响,需要负重前行;另一方面还要把准转型的新方向,这绝非易事。以地下综合管廊为例,张孟星也谈到一段插曲:中冶曾经与珠海市在横琴岛合作开发建设国内首条地下管廊。国文清董事长去了项目现场后,立刻意识到管廊业务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当即决定与珠海市合资成立管廊公司,后来中冶又成立了管廊研究院。“从结果来看,管廊的建设也符合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要求。”张孟星说。
转型不易,但中国中冶的二次创业却成效显著。在2010年之前,中国中冶的收入70%左右是冶金业务产生的,经过7、8年时间的转型,冶金业务占中冶收入的比重已经降至23%左右,70%以上的收入都集中在非冶金产业上;在新签合同中,非冶金项目合同额已经超过80%。值得一提的是,综合管廊、主题公园等新兴产业收入占比已经达到5%,中国中冶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将其占比进一步提升到15%左右。
深度参与服务国家战略
正如前述,中国中冶承担了全球冶金建设市场60%以上的份额,是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运营服务商,也是国内较早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央企之一。正因为此,海外成为中国中冶近年来着力开拓的市场。为打好海外市场的战役,中冶将坚持以“到有草的地方放羊,到有鱼的地方撒网”为市场战略,并且明确了四个“主”“辅”结合的市场布局和开发指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中冶“走出去”的重要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都有大力改善本国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迫切需要,这也是中冶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重要基础。“这几年,中国中冶非常重视海外市场,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的36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海外市场下一步的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张孟星说。数据显示,中冶海外市场保持着逐年稳步扩大的趋势,从2014年到2017年新签海外合同每年都有稳定的增长,2017年海外合同额达到573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合同496亿元,占比86.6%),占国内外总合同额的9.4%。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也给中冶带来了良好的收益。2015-2017年,中冶海外业务收入456.2亿元,海外工程实现了总体盈利,3年盈利约22.7亿元。
不久前,中国中冶完成了台塑集团在越南河静的千万吨级钢铁项目,这也是全球近年来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钢铁项目之一。中冶在“一带一路”沿线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还有,俄罗斯圣彼得堡洪福新城开发项目、科威特大学城项目、斯里兰卡外环高速公路项目等。张孟星告诉记者,中国中冶正在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海外市场,建立分支机构、实施属地化管理,将中冶的技术、管理能力与当地的资源结合起来,深耕细作,把目标市场做熟。“这个空间非常大,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冶的海外业务收入要达到整体收入的15%以上。”
雄安新区是中央从去年开始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中国中冶也在积极部署,目前已组织系统内多家单位在雄安新区核心区域布设机构进行市场开发,最大限度的保障中冶能够迅速、高效、全面的参与到新区的规划建设,满足新区的全方位需求。张孟星告诉记者,中冶管廊公司是在雄安新区首批注册的公司之一。此外,中国中冶还计划在雄安建设全球最先进的装配制造加工基地。“未来,中冶还要积极做好雄安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系治理、城市森林的配套建设,研究在雄安或周边地区建设华北最大的苗木基地。”
国企改革探路先锋
2015年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冶母公司中冶集团正式与中国五矿开始实施战略重组,这是中冶历史上重要的一笔,也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谈到重组的过程时,张孟星表示,重组的背景是国家要成立中国金属矿业投资集团,成为中国在金属资源领域的一个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整合在一起,这在全球也是第一例。”张孟星说。实际上,从全球战略层面看,产业巨头的发展与转型,无一例外的采取过大规模战略性并购;反观国内的情况,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产业集中度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面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这一大势,如果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够强大,如果企业在行业中不处于领军地位,如果企业的主业得不到国家的战略支持和保护,重组整合是早晚要走的发展路径。“中冶跟五矿的重组可以更好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与协同。”张孟星向记者说道,“按照重组时的想法,2018年之前属于两家央企的重组过渡期,2018年之后要逐渐融合在一起,目前双方已经有了内部的协同。”
在市场观察人士看来,中冶与五矿进行战略重组,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贸易物流、金融服务等业务领域实现强强联合,产生巨大内部协同市场,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也开始逐步显现,实践证明重组对双方都是一种理性、正确的战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一月,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参与了中国中冶的定向增发,这也是国调基金首次投向A股上市公司,彰显了资本市场对中国中冶改革前景的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