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同仁堂是中国最出名的中医药老字号,在中药行业品牌价值最高,拥有最为丰富的中药品种资源。从1997年起,同仁堂这块“中药瑰宝”正式进入A股资本市场,这一方面意味着公司开启了从传统国有老字号向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方式转变之旅;另一方面,由于此后公司还陆续分拆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国药两家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这开创了中国企业同时登陆两地资本市场的“同仁堂模式”。
日前,证券时报系“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同仁堂。公司总经理刘向光对话证券时报社长、总编辑何伟。通过还原同仁堂349年的发展历程,试图向投资者揭示出公司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长久屹立不倒的成长密码,并展示公司未来继续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传世的品牌和丰富的品种,一直被视为同仁堂的两大护城河。在349年的风雨历程中,同仁堂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资源,公司旗下拥有数百个产品文号,其中股份母公司拥有近600个品规,科技公司拥有近300个品规,形成了“十大王牌”“十大名药”和“十大重点新品种”的产品梯队,治疗领域基本涵盖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类别,对品牌形成了有力支撑。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医药政策扶持的重要领域,并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与此同时,中医药理念近年来也更为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一些疑难杂症中的良好治疗效果,使得中医药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在此背景下,对于同仁堂未来的业绩增量,刘向光认为,一是市场的拓展,继续发掘国内尚未充分覆盖市场的同时,还会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使现有产品不断覆盖新的海外市场区域;二是加大储备品种的开发,使新产品贡献新的盈利增长点。
“未来公司将继续深挖主业,在传统中成药的深度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上做足功课,借助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同时,子公司同仁堂国药借助‘一带一路’契机,在海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产品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刘向光表示。
同仁堂的行稳致远,为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现金奶牛”奠定了基础。公司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11年实现业绩同比增长,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从2006年的1.56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10.17亿元。同时,与上市20多年来的总计21亿元的累计融资金额相比,同仁堂的累计分红金额高达近33亿元,现金分红总量远超融资总额。
对此,刘向光指出,未来公司在经营层面将更为注重净利润和现金流,始终保证对股东的现金分红和投资者回报。
(更多报道见A3、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