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您在之前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新基建要在具有最大结构性潜能的都市圈率先发力,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顾强:这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都市圈为什么具有最大结构性潜能?在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从过去直至2012年左右,中国的城镇化率在74%-80%,而大型都市圈区域的城市化率约90%左右。由此说明,中国在未来十年至十五年中推进城镇化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未来十五年的城镇化建设中人口仍会向大城市趋进和在中心城市集中。通过我们的研究表明,以大城市为代表的都市圈仍然是未来城镇新增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在未来60%左右的新增人口持续向都市圈集中。因为都市圈本身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从中国整体的城镇化人口来看,通过卫星云图,卫星或者摇杆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城镇化空间的骨架是由30个都市圈和部分中心城市组成,所以都市圈成为城镇化空间的主体形态。因此都市圈是我国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根据十年前的计算,每增加一单位的城镇化人口,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大约为50万,其中不包括软件方面和软环境方面的投资。由此可见,每增加一万城市化人口,固定资产的投资就能够增加50亿到100亿。我们预计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会增加到都市圈中,同时都市圈的投资也会不断地增加。
我们刚才提到大量的投资向中心集中,它为什么是集约化的呢?因为城市每扩大一倍,基础设施的投入会节约15%到30%。都市圈是未来最重要的结构化潜能,而我们的新基建为什么要在都市圈率先发力?一是投资方面,都市圈具有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和最大的结构化投资。即使是传统基建也有很多融合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城际都有融合性的信息基础设施专利。在未来这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特别是网联化,如:车路协同,我们就需要在路上加装一些接受设备,因此传统基建也需要新基建来融合。二是新基建要有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例如:我们要投入ITC,它具有规模经济的约束,在都市圈的区域中有大量人口的进入和大量基础设施投入的需求,那么ITC就有一个更好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率。所以我们认为新基建要率先在都市圈区域发力。当然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并不是反对我们新基建的普惠性的价值,毕竟这个新基建5G要覆盖到我们所有的国土上,要为所全国人民提供最基本的普惠服务,但是我们认为率先在大城市的都市圈发力,有更好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率。
金融界:明白。我不记得具体数字,您刚才提到说,我国将近三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二人口都会向都市圈聚集?
顾强:是新增的三分之二的城镇化人口。比如说今年我们有一千二百万人要进城,那其中大概六百万到七百万人是进入到都市圈去的。当然都市圈里面也有第一圈层、第二圈层、第三圈层。那么现在都市圈这三层人口饱和了,所以新进来的人大部分是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当然也有可能进入到第一圈层,因为我们也发现,第一圈层中很多人口在向外迁移,比如说一些老龄化人口,要到其他适应的地方长期生活,所以这里也有人口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