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通教育(行情300359,咨询)学生用户近100万,公司预计2015年学生用户可增至500万。全通教育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称:“全课网计划以硬件免费送、软件免费用、服务支持随时到的模式,在三年内为200个城市、20000所学校、40万个班级、1亿多学生提供互联网教育服务。”
相关研报大胆预测,以目前收费较高的产品个性化学习包(360元/年)为例,目前有100万的学生用户,预计2015年底做到1000万,就有30亿元的营业收入,以此商业模式估算,净利润有望达到15亿元-20亿元,市值达到500亿-1000亿。
牛市必然夹杂着泡沫,但全通教育的K线依旧吸睛。
质疑的声浪从未休止,但这并不妨碍全通教育股价一路攀升。截至5月25日收盘,全通教育的总市值约371亿元,动态市盈率逾1600倍。
这意味着什么?同向看,在美上市的行业标杆新东方总市值不过38亿美元、市盈率约19倍,全通成为中国最大教育上市公司;纵向论,全通估值远超创业板平均100倍PE,除权前坐稳第一高价股宝座。
投资者看到的却是一幅割裂的图景——一面是,上市一年半,全通教育股价累计涨幅近20倍;另一面则是,公司近三年利润原地踏步、毛利率水平逐步走低、2015年一季度业绩下滑,以及拳头业务“校讯通”的日薄西山。
全通教育股价与基本面的“脱轨”,其拥趸归结的原因主要有三:全课网的爆发式增长;持续并购带来业绩补充与流量入口;在线教育闭环生态圈的无限前景。
历时一月,上证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在线教育权威人士及券商研究人员,试图对全通教育的业务成色进行全面解构。但囿于全通教育的信息披露有限,记者无法对全课网的用户、收入等数据进行准确推算,但依据有限的公开资料掐算的多笔经营账(详见下文)显示,公司及其推崇者口中的 “付费用户及收入利润爆发式增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全课网的资源与实力究竟如何?与"淘宝同学"、"度学堂"、"腾讯课堂"、"100教育"竞争有何胜算?公司公告屡屡对全课网ARPU、DAU、MAU等核心数据避而不谈,让我们雾里看花。”一位教育业金牌研究员对上证报记者说。
“做教育生态圈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但问题是,凭什么全通能在激烈竞争中取胜?需要一段时间来证实或证伪。”一位基金经理也告诉记者,“但这过程中,股价已远远脱离基本面,而始作俑者早以各种方式退出。谁真正关心做不做得成?”
有分析人士指出,盛名之下,为证明自己,全通教育有必要详细披露各细分业务付费用户情况、数量、活跃度等诸项核心经营数据,并就未来三个月乃至一年的数据给出明确预判,以稳定投资者预期。
在许多人眼里,故事远比业绩重要。解析全通教育的资本运作手腕:引入吴鹰等股东、业务下滑前及时上市、通过并购扩大体量填实利润、转型故事持续推高股价、再并购再融资。
全通教育并非孤例。在“互联网+”的风口上,A股数十只股票跻身“百元股”阵营,其突出共性是小盘、次新、高市盈率、互联网或金融或高科技。更深一层看,全通教育映射的是A股投机思维及制度建设的现况:IPO制度下优质互联网与高科技投资标的稀缺、并购重组与股价操纵在监管上的模糊边界、公募基金非理性投资的“坐庄”痕迹……
全课网核心数据缺失
未来三年,全课网究竟能有多少用户、能赚多少钱,是决定未来全通教育盈利能力与估值水平的核心因素。但问题在于,与宏大的战略目标相比,全通教育增值产品的真实数据难以准确估算
全通教育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转型故事?
在多个城市的“校讯通”陆续被叫停后,全通教育去年开始业务转型,并将在线教育市场锁定K12(幼儿园到十二年级)。
2014年8月,全通教育正式发布互联网教育平台全课网。其业务模式是,围绕“校园和班级教学应用场景”以及“家庭学习和交流应用场景”,提供多点在线应用,深度服务教师、学生和家长用户。
全通教育的股价因此被点燃。
具体而言,全课网主要通过阅卷系统、作业平台、大型竞赛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并提供语、数、英三科个性化学习内容及服务。全通教育董秘办对记者表示,“全课网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平台,可以在手机上用,这块有APP、微信、H5等渠道。”
未来三年,全课网究竟能有多少用户、能赚多少钱,是决定未来全通教育盈利能力与估值水平的核心因素。但问题在于,与宏大的战略目标相比,全通教育增值产品的真实数据遮遮掩掩,难以准确估算。
记者检索公司所有公开信息披露。截至4月21日,全课网共有近2418所学校、约42239位老师、超181万名学生、超378万名家长正在使用。但客观而言,用户数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反映付费用户的增长,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直接取决于付费用户。
尽管全通对付费用户数据直接披露甚少,不过以公司一款“慧成长”的增值服务产品为例,截至2014年末,慧成长服务用户超过320万人,付费用户约70万人,付费用户只占到服务用户的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