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海医药公告称,其联合春华资本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企业Vitaco交易获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批准,并于10月20日完成上海国资委备案程序。
近年来,中资企业频频出手收购外资保健品公司,如合生元、新希望等收购澳大利亚企业。此次并购是上海医药继2015年竞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Swisse失败后,又一次出击海外市场。
上海医药拟以现金1.8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9.38亿元)收购Vitaco 60%股权;春华资本以现金约1.25亿澳元(约合人民币6.25亿元)收购Vitaco40%股权。两者共计出资约人民币15.65亿元。
Vitaco在2007年由两家创立于新西兰的公司Healtheries和Nutra-Life合并成立,2015年9月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
“保健品是上海医药努力打造的业务板块之一。”上海医药证券事务代表董麟琼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择海外标时,Vitaco不是唯一一家,而是综合评估结果。”
上药首涉保健品
“收购Vitaco是为了进入保健品行业,此前上药集团没有此项业务。”上海医药董事会办公室季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Vitaco的主要市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产品、原料好,是比较优秀的标的。”
而在国际投资和市场拓展方面,董麟琼称,“上海医药才刚刚涉足。”
对于此次收购,董麟琼解释:“一是Vitaco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有很大市场,对于上药借船出海会有很大帮助;二是上药大健康的业务才刚开始,收购后有利于进军大健康。”
而Vitaco也希望借上药拓展中国和亚太市场,董麟琼表示:“上药在华东地区和终端布局优势是对方比较看重的。”
高特佳投资海外投资并购业务合伙人钱玮分析,目前,美、澳保健品的知名度、体量在全球市场中最高。“Vitaco2016年的收入大概是10.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6500万左右,15亿多元的并购金额比较合理。”
另一个并购冲动来自Vitaco在中国的销售业绩。
Vitaco中国业务包括电商销售 Healtheries(中文名称“贺寿利”)和 Musashi(中文名称“武藏”),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通过当地中国经销商进行“间接销售”。2016年上半财年,Vitaco中国销售收入近1152万澳元。
据上述公告,经FIRB审批通过并完成上海国资委备案后,本次交易还需完成包括Vitaco股东批准、澳大利亚联邦法院批准及新西兰海外投资者办公室批准等一系列交割条件。
季芸表示:“交易本身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交割完成后如何整合、如何在中国市场推广,都未确定。”
收购境外保健品掀热潮
2015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据Frost & Sullivan预测,2020年国内营养健康品市场将达到10780亿元,以13.8%复合增长率增长。
但中国保健品长期处于“一老一小”市场,加之质量及信誉担忧,始终未能发展起来。反观欧美国家,保健品从0岁到死亡,时刻伴随公众成长。因此,收购境外品牌,成为中国企业的首选。
如2015年9月,合生元以76.67亿港币收购澳大利亚维他命企业Swisse 83%股权;今年8月,新希望集团旗下草根知本全资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企业Australia NaturalCare。也有像汤臣倍健和NBTY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中国市场等方式。
另一方面,境外保健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升。,如Blackmores在2016财年的收入为7.17亿澳元,对中国市场依赖度为 35%;合生元旗下品牌Swisse,2015年阿里巴巴平台上销售额达到 7.1亿元,依赖度为40%。
因此,国外的保健品公司也不断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国外保健品行业已非常成熟,特别是澳大利亚和美国,增长平稳,公司估值和股东回报率不会很高。”钱玮认为,“但中国是最大的保健品市场,很多国外企业想与中国市场搭上关系,最大的可能性和最紧密的战略合作,来自于股权上的结合。”(编辑 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