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9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一行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北京控制中心暨星地一体管控枢纽,现场听取了“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的工作汇报后,宣布“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随后,白院长使用量子加密视频会议系统与安徽省省长李国英进行了通话,并向合肥、济南、上海、南山等地的科研人员代表表达了问候,同时在现场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AntonZeilinger教授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宣布“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京沪干线”项目是2013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由中科院统一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承担,由安徽省、山东省、合肥市和济南市共同配套投资建设并得到了上海市、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整个项目建设周期42个月,2016年底完成了全线贯通和星地一体化对接,经过半年多的应用测试和长时间稳定性测试,于2017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网技术验收。建成后的“京沪干线”,实现了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通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与“京沪干线”北京上地中继接入点的连接,真正打通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的链路,并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
潘建伟正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AntonZeilinger教授进行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在我国尖端技术全面紧追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量子通信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持续保持着其优势地位。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首次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离突破百公里,打开了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的大门。2016年又将安全距离突破到404公里,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点到点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关键技术,提出并实现了可实用的可信中继方法,保证了城际量子通信顺利实现。
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完美对接,预示着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已经形成,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京沪干线的建成和开通将吸引和培育一批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上下游企业,使量子保密通信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神州信息从2012年即开始参与我国量子通信的技术验证、应用示范和量子通信骨干网的建设,是最早参与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应用的上市公司,早在2013年,神州信息作为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的重要建设方,积极参与了京沪干线实验网搭建、系统验证和2000公里实际干线系统建设等工作,发挥行业创新能力和大型通信骨干网建设经验,为我国首条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开通做出了重要的支持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