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岳薇
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组走进格力电器,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对话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董明珠侃侃而谈格力电器近30年的发展历程,对当下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战略做出诠释,而对于作为股票的格力电器,董明珠也有自己鲜明的投资态度。
造好空调:
争取不要售后服务
何伟:说起格力,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据说这句广告语背后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可否为我们讲述一下当时的背景?
董明珠: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下海都奔着财富去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劣质、低价、偷工减料的产品充斥市场,整个市场靠价格竞争来支撑,而不是靠品质来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发展,大家的思维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格力最早的时候,没有技术,压缩机是买的,电机也是买的,什么都是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组装产品。过去很多的合资公司,像美芝、三菱重工海尔、上海日立、广州松下,都是如此,依赖于别人的技术。而我当时去日本看到,日本已经全面进入变频时代,中国仍然是依靠别人的技术,做出的产品连能效等级都没有。当时格力和国内同行一样,没有成为一个领导者。
在九十年代初,格力在空调行业的排名很靠后,十名以内都轮不到它,可以说是一个不知名的品牌。那时候虽然苦于没有技术,但是我们从质量控制上做文章,在当时的条件下围绕怎样让消费者满意这个想法去做产品。
那时候市场口碑就是说格力空调好,为什么呢?格力比别人家的空调重15公斤,选择好的材料来保证质量,意味着多几百块钱材料。所以说我们在1996年开始和春兰老大哥在销量上没有高低之分,但是1997年分水岭开始出现。
一个品牌最终能让人们认可,不是因为售后服务好,天天有售后来修空调,而是这个空调消费者用了以后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这是消费者的诉求。所以在1997年格力提出了“好空调、格力造”,我也提出“不要售后服务是最好的服务”,用这两句话来推动公司内部的品质提升。公司营收也从1994年的4个亿,到2003年成为了营收百亿的企业。但是2003年格力还没有技术,那时候依然是买别人的压缩机。
掌握核心技术:
研发不怕失败
何伟:格力走过近三十年,从质量、技术到渠道,不断地在补短板,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掌握核心技术,中兴通讯事件发生后,国人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缺芯”进行了反思,中国高端制造业如何真正拥有核心技术?
董明珠:中兴这个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创造来改变这个世界,这是我们企业的出发点。如果我们自己不研发,跟在日本后面走,那我们的空调永远不可能升级,永远不可能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
比如格力的光伏空调,光伏空调的产生是因为我在北京开人大会,当时有雾霾,大家觉得商业机会来了,格力可以卖净化器了,又赚钱了。但是即使净化器能解决空气问题,但我们不出门吗?所以得从根本上来解决雾霾问题,现在家家都用空调了,中国30%的发电量被空调消耗掉,如果30%的煤炭不需要了,这节约多少资源?减少多少污染?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回来,我觉得企业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所有的产品应该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不消耗资源,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科技发展方向,回来我就跟技术员说,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不要电的空调?
大家说不要电不可能,我说我讲错了,能不能用一种新的能源来替代?比如说风能、光能、热能。用了两三年时间,光伏是第一个突破的。当时我们开发空调的时候,研究人员最后都没信心了,那么漫长的一天一天熬过去,一天一个电机就是几十万没了,大家都觉得,投入那么多,最后如果出不来结果,怎么交代?我说一个亿没有了,也不会追究你们的责任,即使两个亿投入没有了,也要投。
研发嘛,没有失败怎么可能有成功呢?你不成为领导者,你不成为创造者,你永远就只能是一个跟随者。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你可能觉得这样投入不值得,但如果从一个社会价值的角度考虑,是非常值得的。
就像今天在讲芯片问题,我看到网上有个段子,说别人做芯片,那是喊喊而已,所以股价涨了,是炒概念;格力做芯片是要真搞,董明珠还号称要用500亿来做,那500亿就没了,股民不答应。但是我反过来问,股民是今年炒了股票就跑,还是用一辈子都跟着格力的发展,从中得到收益呢?我相信,大部分的股民是希望在格力的发展过程当中受益,所以芯片必须要做。
多元化战略:
未来发展三大主业
何伟:格力电器一直以来聚焦空调主业,近年来有一些多元化经营,格力的多元化发展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了?
董明珠:未来格力可能会有几个主业,空调是一个主业,再有一个是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智能装备方面,必须要解决工业母机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我们工厂里一边是德国的数控机床,一边就是格力的数控机床,同时在加工叶轮。在机器人方面,以后工厂越来越智能化,是需要有技术支撑的,这个支撑点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三个是铸造,铸造是很枯燥的,不赚钱但我要干,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一切都实现不了。所以我选择的这几个领域都是挑战自己、吃苦头的事情,都不是马上能够赚大钱的东西。
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以后家庭都智能化了,家电一体化管理,靠什么?怎么保证它正常运行?我觉得储能是必备的,所以当时我为什么要投资银隆,就考虑到未来五年、十年以后,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
何伟:银隆的新能源汽车现在做得如何了?
董明珠:北京的公交车基本都是它(银隆)的,银隆这个项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企业有一些管理漏洞。银隆的新能源电池技术,最大的亮点就是解决了安全问题。
第二个,它的使用寿命长,一台车装上钛酸锂电池,可以一直用到报废,不用再更换电池,运营成本就降低了。同时它也能给大巴车做服务,是最好的储能选择。以后整个家庭都是靠电来支撑,如果我们不解决储能问题,万一遇到不可预测的一些变故的时候,停电了,家里还能智能吗?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储备,去研究,而不是说今天做这个赚钱,我就做这个,要不格力早就应该去做房地产、做金融、搞借贷了。
何伟:在格力的多元化方面,你希望在下一个周期里面,各项业务将来的比例是什么样的?
董明珠:我觉得这个比例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智能装备的基数很小,如果基数是1个亿,增长12倍,也就12个亿,但空调的基数是1000亿,增长3%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超过了智能装备的增长,所以这个比例,我觉得不能作为一个发展的评论。但是我认为,格力作为制冷行业的引领者,它的技术研发不会停步,它依然会改变、提升,从节能、环保、舒适这个角度去做技术升级,它的市场依然还会有很好的成长空间。
而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也都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在眼下简单地考虑我们的数据变化,而是考虑我们对它的核心技术掌控的能力。我认为这个增长空间是无限大的,但这个无限大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它是需要时间培育的。对于格力的发展,我们讲2023年做到6000亿,我们只是说有这个梦想,有这个目标,并没有讲我们2023年一定会做到6000亿。
告诫企业家:
静下心来不要浮躁
何伟:国家宏观调控去杠杆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国外资本市场对中国的经济还是看好,最近股市外资进入也很多,但是国内好些企业日子很难过,面临着去杠杆,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董明珠:其实日子真正难过的,还是没有技术支撑的企业,我认为所有的企业家,应该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还是要有一种使命感,国家与我们共荣,从思想上要有这样一个认知。
第二个还是要加大对自身生存能力的思考,不要老是依赖别人。现在很多时候,国家出台一个政策,比如说搞自动化、买技术、引进人才等等,企业马上蜂拥而上,但是都没有那种自主培养人才的精神。自主培养人才会很辛苦,但是能真正撑起一片天,像格力的员工现在就被空调行业的同行来挖人,应该出台政策保护这些创新型企业,恶意挖人需要付出代价。但是可以建立一种机制,用协商方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支援等等。
举牌海立:
不靠股票升值赚钱
何伟:这一年多来,格力两次举牌空调产业链上的海立股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董明珠:海立股份是做空调压缩机的,格力是目前唯一一个自主研发压缩机,自主生产压缩机的企业。目前来讲,我们对压缩机领域的掌控能力是非常强的,海立跟我们长期有合作关系。以前我们的压缩机厂很小,需求量远远大过我们自身的生产能力,所以海立大概1/3的压缩机是提供给格力的,我们是海立最大的客户。
我们希望把海立做大,能够做成一个世界级的压缩机厂,不是为了争取控制权,控制后你没有能力去改变这家公司,控制了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不靠股票升值赚钱,而是希望把海立做得更好。
很多金融机构举牌实体企业,希望通过概念把股价炒高,结果把实体企业搞垮了。有很多小上市公司,都是在举牌这个过程当中被灭掉了,最后成为僵尸企业。我觉得上市公司要加大监督,不能让小股民受害,小股民受害就是因为在股价的波动当中受害,而不是在投资过程当中受害。
当时宝能来买格力股票,我说没关系,因为他是投资者,任何人都有权利来买格力的股票。但是有一条,不能带着企图,带着恶意。
提醒投资者:
要有好的心态
何伟:格力电器是很多机构的长期重仓股,机构也曾有成功向格力电器推荐董事的案例,怎么看待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董明珠:我觉得有两种投资者。一种是投资某个企业,短期就想获得暴利,这是炒股,不是投资;还有一种投资者,他们真正是想跟着企业发展,通过企业发展来获得收益。我希望这些投资者能够维护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意识到不是你投资的这个公司用股价给你带来回报,而是企业通过创造带给投资者回报,我希望投资者能用这样的心态来投资格力。作为投资者,不是说希望他们跟着格力长跑,我不能强行绑着投资者一直跟我跑下去,而是希望投资者要有好的心态。
格力不是靠炒股票来支撑的,是靠自己的发展来支撑的,是员工创造财富,不是股民的钱在创造财富,是劳动创造财富,不是资本创造财富,这个概念一定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