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五一节前,光大银行公告称,财政部已同意光大集团向汇金公司增发股份,同时汇金公司将其持有的光大银行102.51亿股A股股份转让给光大集团。
本次股权变更完成后,汇金公司将不再直接持有光大银行股份。光大集团持股数量则增至236亿股,对光大银行的直接持股比例增至44.96%。
由此,伴随着集团改革重组思路的变化,早年光大集团、汇金公司分别持有光大银行股权的三角关系,转变为“汇金公司-光大集团-光大银行”的直线管理关系,并即将得到彻底理顺。
汇金不再直接持有股份
根据公告,光大银行收到光大集团通知,后者于近日收到财政部关于光大集团、光大银行股权变动的批复。
根据批复,财政部同意光大集团向汇金公司增发股份,同时,汇金公司将其持有的光大银行102.51亿股A股股份转让给光大集团。
以该行总股本计算,汇金公司持有的这部分股权占比19.53%。
在这之前,光大集团直接持有光大银行115.66亿股A股股份及17.83亿股H股股份,合计占光大银行总股本的25.43%。
而在本次股权变更完成后,汇金公司将不再直接持有光大银行股份。光大集团持股数量则增至236亿股,对光大银行的直接持股比例增至44.96%。
此外,光大集团间接控股的子公司——光大控股继续持有光大银行3%股权。
根据书面通知,光大集团与汇金公司尚未就此次股权变更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本次股权变更尚需经过银保监会的批准。
光大银行的公告也显示,光大集团将按照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申请豁免向该行所有股东发出强制收购要约,并按照《证券法》、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履行免于发出要约的相关程序。
“集团分拆”汇金入主
光大银行与汇金公司的股权故事,始于2007年启动的光大集团改革重组。
此前,光大银行于1999年整体收购了中国投资银行,自身实力得到扩充的同时,也扛起了巨额不良资产包袱,不良率从不到10%飙升至接近40%。
资产质量的恶化也极大影响了光大银行既定的A股上市计划,迫使光大集团2003年启动重组改革,并在此后数年持续成为焦点。最终重组方案在2007年获批,核心是——“集团分拆”。
按照该方案,光大先行启动了银行的改革重组:汇金公司于2007年11月向光大银行注资等值于200亿元人民币的美元,按照1元/股的价格购买该行新发行的200亿股普通股。
汇金完成注资后,光大集团在银行的股权比例由45.55%稀释到13.25%。汇金公司自此成为光大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70.88%。
“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使光大银行脱离困境,并在2009年完成增资扩股,2010年实现A股上市,2013年实现H股上市,资本与发展的问题都得到解决。
但与此同时,银行控股权“旁落”,也使得光大集团当时对旗下金融资源的整合及控制力明显减弱,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无法发挥。
截至2013年末,汇金公司直接持有光大银行192.77亿股,持股比例为41.66%;光大(集团)总公司和光大控股合计持有光大银行股份仅为8.09%。
拉直关系利于整体上市
2014年8月,光大银行再度公告称,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光大集团改革重组的细化方案。
与2007年的“集团分拆”不同,新方案的核心在于“集团强化”。
根据新方案,光大(集团)总公司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由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发起设立。
重组后,光大集团的股权结构为:汇金公司持股55.67%,财政部持股44.33%。
而光大银行此前“拧巴”的股权也被拉直:汇金公司以其持有的90亿股该行股份出资到重组后的光大集团,从而使得光大集团、汇金公司分别持有光大银行股权的三角关系,转变为“汇金公司-光大集团-光大银行”的直线管理关系。
该股权变更手续完成后,重组后的光大集团直接持有光大银行股份比例由4.41%升至23.69%,成为第一大股东。
此外,光大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光大控股还持有该行3.37%股权。汇金公司直接持有该行的股份比例则由41.24%降至21.96%。
此番光大集团向汇金公司增发,同时汇金将持有的剩余光大银行股份转让给光大集团,意味着光大银行股权被彻底拉直,“汇金公司-光大集团-光大银行”的直线管理关系完全理顺。
直线管理关系被完全理顺,有利于光大集团整体上市提速。
在这之前,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曾于2018年3月表示,“创造条件、择机上市,是光大集团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选择。”
但是,对于集团整体上市,李晓鹏直言,没有时间表上的承诺。
而在2019年9月,深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吴利军履新光大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之时,就有业内人士猜测,吴利军有较丰富的证监会和深交所工作经验,将利于加快光大集团整体上市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