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认购暴增意味着什么 对于投资者有何启示

来源:格隆汇 2018-11-19 09:15: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可能谁都不会想到,临近年底,当股市还在底部挣扎,ETF竟然会因为规模爆发成为资本市场热词频频登上头条。A股市场集体低迷背后是民营类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集中暴露,配置ETF指数基金,也规避了配置个股可能踩雷的风险。

(原标题:ETF认购暴增意味着什么?)

可能谁都不会想到,临近年底,当股市还在底部挣扎,ETF竟 然会因为规模爆发成为资本市场热词频频登上头条。要知道,自从ETF基金诞生以来的几次规模大增都是在牛市中,无论是2007年、2009年还是2014年,都是在股市大牛的氛围中。

而这次ETF规模的爆发,背后的推手是谁?背后主导的因素又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

1、发生了什么?

ETF,全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又被大家熟称为“被动指数基金”。也就是说,ETF指数基金自身融合了指数、股票和基金的部分特征,可以在场内买入卖出来交易,也可以通过场内申购赎回来交易,具有更高的便利性。与普通公募基金类似,ETF也按照一定的比例为投资者提供一篮子的股票、债券和其他资产。

股票型ETF按照跟踪的指数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五类:典型宽基指数ETF、风格指数ETF、行业指数ETF、主题指数ETF、境外指数ETF。跟踪典型宽基指数的ETF占比最多,行业指数ETF紧随其后。各类股票型ETF中,宽基指数ETF数量最多。

由于ETF价格和净值大部分时间非常接近,因此其一大优势是可应用于多种套利策略,例如ETF与一、二级市场套利、股指期货与ETF套利等。此外ETF还迎合了投资者对于低费率产品的偏好,所以近年来中美ETF的规模和数量均保持高速增长。

简单来说,投资者买卖一只ETF,就等同于买卖了它所跟踪的指数,可取得与该指数基本一致的收益。但通常这类基金采用完全被动式的管理方法,以拟合某一指数为目标,基金经理并不进行主动管理,仅做好对应指数的标的配置即可。

按以往的规律,股票ETF基金的份额变动基本跟随着资本市场的牛熊转换节奏。按照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股票ETF基金增长最大的几个年份分别是:2007年(637.14%)、2009年(246.38%)、2014(58.28%),2015年上半年也增长了42%,这都与当时股市的火爆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2018年股市是个小年,从年初以来,上证指数下跌了19%,但是股票ETF却出现了逆势增长。今年1-9月,股票ETF资产增长26.81%,但份额规模却增长了59.89%。10月份股票ETF更是出现爆炸性增长,数据显示,全十月净申购金额约425亿元,资金似乎根本不顾A股行情持续低迷。

此外,据数据显示,今年来八成以上的资金流向了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以及创业板等宽基指数型产品。其次,规模大、流动性较好的头部ETF吸金效应更为明显。

截至11月13日,全市场164只ETF份额较年初增长1314.23亿份。具体来看,无论是其份额还是规模的增长,90%以上都来自股票型ETF,这说明大量资金在借道ETF涌入股票市场。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近日公开表示,2018年股票型ETF规模预计将增长一倍。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创业板50ETF。华安创业板50ETF(159949)是所有股票型ETF中份额变动最大的基金,这只创立于2016年6月30日的创业板成立之初基金规模仅5.5亿元,在基金成立后创业板指数继续下跌了近40%的背景下,基金规模一度萎缩至1.6亿元左右,到2017年4季度也仅2亿元规模,但是在2018年1季度一下子飙升至28.3亿元规模,到3季度规模急升至75.3亿元的规模,基金份额急速膨胀至216.2亿份,增长了74倍。

另外,华夏上证50ETF(10050)份额自今年以来也增长了44%,基金规模突破400亿元。

2、谁在扫货股票型ETF?

股票型ETF基金规模激增背后,是谁在疯狂扫货?

九月起,媒 体大肆的报道险资、证金、汇金等国家队跑步进场抄底,这种报道在ETF基金持仓人变动上也得到了验证。

拿华安创业板50ETF(159949)来说,从2017年年报来看,前十大持有人几乎都是自然人,第一名持有600万份即持有了该基金的2%。而到2018年半年报,前十大持有人清一色变成了机构,前十大持有人门槛也提高到了7000万份。

证金、证金资管、汇金等在三季度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入市,汇金、社保等申购了上证50、沪深300、中证100、创业板等多只ETF。除此以外,不少境外资金通过香港市场的交易型指数基金(ETF)投向A股。四季度以来,香港市场上申购量最大的10只ETF中,有半数为A股ETF;资金的主要标的选择的是富时A50和沪深300等投向大盘蓝筹的产品。

事实上,自下半年以来,不少ETF产品的规模份额延续上半年态势,继续创出新高,单日交易量也再破纪录。数据显示,截至11月4日,在全市场169只ETF(非货币)产品中,下半年以来有120只规模出现上升,占比超过70%。其中,有5只产品规模较上半年末增长超过100%。

3、机构为何抢购ETF?

ETF的特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金对后市的看法,这也成为了不少资金配置资本市场所看重的优势。

拿创业板50指数来说,从2014年6月30日以来,市盈率普遍在40倍以上,而随着市场走低,今年最低已经跌破30倍,最低创出27倍的历史低点,这在跟踪中小市值的指数中也是相当罕见的,堪比双十一打折“越跌越买越划算”的ETF指数基金,吸引机构资金涌入抄底就不足为奇了。

而ETF交易灵活的特性,为这些偏好波段操作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中短期交易指数的工具,同时具备短期资金配置和长期价值投资两种投资方式。

此外,尽管市场整体走势震荡调整依旧,股票型ETF受到资金大力追捧,还得益于A股近来政府不断的出台重磅措施巩固“政策底”。这也提振了机构资金入场的信心。

当然,A股市场集体低迷背后是民营类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集中暴露,配置ETF指数基金,也规避了配置个股可能踩雷的风险。

4、对于投资者,有何启示?

机构、尤其是具有国家队背景的机构资金动向,往往成为A股的风向标,市场也热衷挖掘机构持仓变动带来的机会,从10月中旬A股见底以来,创业板指数涨了16%,创业板50指数涨了18%,证券行业指数(申万Ⅲ)涨了26%,而通过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也是相对应的ETF指数基金份额变动较大的,机构抢购ETF基金的方向,也可以作为投资布局重要的参考质指标。

数据显示,除了创业板,环保、券商银行、传媒、医药、军工等行业ETF指数基金也受到资金的热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